「威伯(Veber),我們要威伯!安德魯‧洛伊‧威伯!」格魯吉亞文化部的官員一疊聲地喊道。

英國著名劇評人、《衛報》專欄作者人 Michael Billington 在他的文章中回憶起 30 年前的這則軼事,當時他隨英國國家劇院的莎士比亞巡演團到喬治亞的首都提比里斯演出,隨團人員在拜訪該國文化部時,與官員們聊起還希望能看到什麼英國高雅的文藝演出時,他們強烈地要求著:「威伯!威伯!」

▲ 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 Tracey Nolan via Wikimedia Commons

80 年代的英國正處於音樂劇的黃金時期,《貓》、《悲慘世界》和《西貢小姐》等劇接連登上倫敦西區舞臺,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名聲在英國境內自然相當響亮,但讓 Billington 訝異的是竟然連遠在東歐、尚處於蘇聯老大哥帷幕之下的喬治亞,也視這位英國大眾音樂劇創作人為英國文化代表,而渴望看到他的作品。

投注超過 40 年的時間致力於音樂劇的創作與推廣,韋伯在步入 70 歲的今年,獲得了美國百老匯最高榮譽東尼獎的終生成就獎。不論是早於他的史蒂芬·桑坦(《拜訪森林》、《理髮師陶德》),或是年輕一輩如《瑪蒂達》的提姆·明欽,韋伯憑著《貓》和《歌劇魅影》兩部經典大作,無疑是華語世界中最為人熟知的音樂劇作曲家。

▲ 韋伯與《星光快車》、《艾薇塔》、《萬世巨星》、《約瑟夫的神奇彩衣》、《貓》和《歌劇魅影》劇中角色之插畫。Illustration: Want Some Studio via The Guardian

古典音樂世家的叛逆靈魂

出生於 1948 年 3 月,安德魯‧洛伊‧韋伯來自倫敦南肯辛頓區的一個音樂世家,家中成員分別在鋼琴、提琴和聲樂等多個領域負有盛名。作為倫敦的文化藝術重鎮,南肯辛頓不僅有知名的 V&A 博物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和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等,許多創作者如《彼得潘》的作者詹姆斯·馬修·巴利和著名詩人 T.S.艾略特皆曾定居於此。

即便韋伯原先是憑著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修讀歷史專業,他體內的家族基因仍驅使他走上音樂之路,在牛津不滿一年,他便回到倫敦進入皇家音樂學院就讀,並開始與他在牛津時結識的年輕音樂人提姆·萊斯(Tim Rice)共同譜寫作品。

▲ 年輕時的安德魯‧洛伊‧韋伯(左)與提姆·萊斯(右)© Hulton Deutsch / Corbis / Getty Images via The Guardian

1968 年,20 歲的韋伯和 23 歲的萊斯完成首部公演作品,基於《聖經》故事改編的音樂劇《約瑟的神奇彩衣》在倫敦的 Colet Court 學校做了一場小型演出,並在幾次調整後迅速登上西區舞臺而後移至百老匯,直至今日這部作品仍不時在全球各地巡演。

緊接著在 1971 年,他們推出了同樣取材自《聖經》的搖滾音樂劇《萬世巨星》,節奏強烈的電吉他、大片塗鴉牆面作為背景、龐克扮裝的十二聖徒,還有上躥下跳唱著搖滾樂的耶穌基督,《萬世巨星》完全顛覆大眾對傳統音樂劇和宗教題材戲劇的認知,看似玩世不恭、大膽駭俗的設定背後,卻有著對於宗教、宿命和人性等議題的深刻質問與刻畫。兩人首部大型作品便在托尼獎獲得包含最佳音樂劇在內的五項提名。

▲ 2016 年倫敦攝政公園 Open Air Theatre 推出 Timothy Sheader 執導的《萬世巨星》,拿下奧利弗獎最佳複排音樂劇 © Johan Persson via Open Air Theatre website

延續《萬世巨星》的成功,1976 年,這對黃金組合以阿根廷第一夫人伊娃·貝隆的生命故事創作了《艾薇塔》,這部嚴肅的史詩劇碼展現了韋伯在書寫宏大題材上的才華,劇中一首《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所呈現出的氣勢磅礡與悲愴,風靡全球而被稱為阿根廷第二國歌。1996 年它被改編為由瑪丹娜主演的同名電影,兩人為電影特別譜寫的新曲《You Must Love Me》更一連奪下奧斯卡與金球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的殊榮。

▲ 由 Lana Del Rey 重新演繹的《You Must Love Me》,收錄在今年 3 月韋伯發行的 Unmasked: The Platinum Collection 傳奇金典專輯

創作能量爆發,《貓》、《歌劇魅影》留名劇史

兩人的合作在《艾薇塔》後告終,1981 年,韋伯推出音樂劇《貓》,改編自 T.S.艾略特的兒童詩集《老負鼠的貓經》,並與知名導演崔佛·納恩(Trevor Nunn)合作,透過精妙的舞臺設計與服裝道具,多樣風格的音樂融入大量的舞蹈動作展現每只貓獨特的個性,打造一個斑斕多彩的幻想貓群世界,再加上那首街頭巷尾傳唱的《Memory》推波助瀾,《貓》劇創下史無前例的票房佳績並斬獲多項大獎,成功將韋伯推向世界舞臺。

▲ 1982年,《貓》在紐約百老匯 Winter Garden 劇院掀起熱潮 © Carol Rosegg via Andrew Lloyd Webber website
▲《貓》於 2014 年重回倫敦西區 Palladium 劇院演出 © Alessandro Pinna via Cats the Musical website

1984 年,韋伯梅開二度與知名歌手莎拉·布萊曼結婚,並在 1986 年,依著布萊曼的音色和音域,打造了全球音樂劇界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歌劇魅影》。儘管情節為人所詬病過於狗血,但每當管風琴響亮地奏起序曲,地下迷宮的霧氣緩緩蒸騰,巨大的燭臺伴著魅影與克裡斯汀的小船逐漸浮出臺前,觀眾依然可以感受到由音樂和舞美所營造出的華麗與詭譎。《歌劇魅影》深受觀眾喜愛,讓它成為目前紐約百老匯史上公演最長時間、倫敦西區第二長的音樂劇作品。

▲ 目前《歌劇魅影》在倫敦西區女王陛下劇院演出之劇照 © Johan Persson via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website
▲ 目前《歌劇魅影》在倫敦西區女王陛下劇院演出之劇照 © Johan Persson via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website

相當多產的韋伯,隨後陸續創作了《日落大道》、《白衣女郎》、《愛無止盡》和《搖滾教室》等 10 多部作品,雖然評論各有褒貶,但他的多數作品還是能在大眾口碑與票房上取得相當不錯的表現。

▲《搖滾教室》於 2015 年推出的《You’re in the Band》360° 全景音樂影片

「當代舒伯特」美譽,引領音樂劇產業

韋伯接受的專業訓練讓他擁有極佳的古典樂修養,他對於嚴肅音樂和早期如羅傑斯與漢默斯坦的傳統音樂劇有著深厚知識,然而他卻不受限於單一的風格形式與劃分,不管是較為古典傳統的正劇作品《歌劇魅影》和《艾薇塔》,抑或搖滾新世代風格的《萬世巨星》與《搖滾教室》,他皆能處理得遊刃有餘。

而韋伯向來也展現出他對於創作大眾流行作品的熱情,憑著對於音符掌握的極高才華,他總能譜出流暢而上口,卻不流於庸俗的曲調,這也使得他每部作品中必定有一兩首深具魔性的唱段,像是《萬世巨星》的《Gethsemane》、《日落大道》的《As If We Never Said Goodbye》、《愛無止盡》的《Beneath a Moonless Sky》……

▲ Glenn Close 於 1998 年在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的韋伯50歲生日音樂慶典中獻唱《As If We Never Said Goodbye》

作為音樂劇壇的一代創作奇才,韋伯也為全球音樂劇產業的規模化、制度化和普及化帶來不少貢獻,現今音樂劇有關的版權利潤規範、劇院運營模式和概念專輯的操作等,許多都是出自當時韋伯開展事業的創舉。

今年迎來韋伯的 70 大壽,它的家鄉自然也少不了慶祝活動,6 月 17 日在倫敦 Royal Hospital Chelsea 便將舉辦一場名為「A Musical Celebration of Andrew Lloyd Webber」的音樂會,包含飾演過《歌劇魅影》中魅影一角的 Ben Lewis 和 Ben Forster、憑藉《萬世巨星》入圍奧利弗獎最佳音樂劇男演員的 Tyrone Huntley 以及《搖滾教室》與《歌劇魅影》的演員群都將齊聚一堂,向這位元音樂劇壇的 “萬世巨星” 致敬!想要大飽耳福一次聽足韋伯經典創作的朋友們,可以透過 Live At Chelsea 網站購買門票。

▲ 2018 年「A Musical Celebration of Andrew Lloyd Webber」活動海報

撰文:Lily|編輯:Yi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