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保羅大教堂出發,穿過千禧橋,便能看見泰晤士河南岸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白色圓形的仿古建築與周圍的碎片大廈、泰特現代美術館和老金融城的高樓對比,格外獨具一格。

▲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外觀 © Øyvind Holmstad via Wikimedia Commons

而這樣的獨具一格恰可作為這座建築「主人」的最佳寫照。生於英國封建制度衰落,新式商業與政治體制崛起之時,威廉‧莎士比亞,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詩人與劇作家,在新舊制度的碰撞下,發展出自身獨特的創作品味,繼承中世紀精妙而嚴謹的遣詞用字,優雅而複雜的情感意象,同時又蘊藏著新世界的活力創意。

▲ 威廉·莎士比亞肖像畫

伊莉莎白一世時代的英國,在喬叟等人的引領下邁向新一輪的文化巔峰。借助古老歐陸的文學和語言資源,英語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而莎士比亞更是透過他筆下兩萬多個英語詞彙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伊莉莎白時代的社會、文化與生活。

彙集其文學、語言和思想之大成,是莎士比亞的舞臺劇作,這是他為之寫作、為之表演、為之瘋狂,並接受觀眾掌聲的地方。如今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雖然只是數次毀壞後,於原址旁修建成的現代復刻版,但我們依然能從絡繹不絕的遊客中窺見當時倫敦戲迷們乘船渡河看戲的盛況。

▲ 對於當時倫敦環球劇院演出盛況的描繪

莎士比亞出生之際,正逢倫敦首家專業取向的劇院「紅獅子」成立,當他前往倫敦之時又遇上英國戲劇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在伊莉莎白女王和貴族支持下,莎士比亞成為「宮內大臣劇團」的首席劇作家、演員和股東。其後繼位的國王詹姆士一世對戲劇的熱愛更甚,進而促成王國內繁盛的觀戲風潮,無論是貴族、商人、鄉紳、學徒還是平民百姓,只要一個便士就能站在環球劇院內的中庭看戲。時至今日,環球劇院每年的夏日演出季,依然保留了當時「站著看戲」的傳統,只需花上五英鎊,便能在露天中庭站著看上一場哥德狂放版的《羅蜜歐與茱麗葉》或是濃濃墨西哥風情的《無事生非》。

▲ 現今的環球劇院依然保有在露天中庭站著看戲的傳統
▲ Daniel Kramer 執導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在 2017 年環球劇院夏日演出季首演 © Robert Workman via Shakespeare’s Globe

莎士比亞的語言和創造力自然超越常人所及,然而他的劇作卻很大程度取材於鄉村娛樂、傳統節日和大眾生活。汲取現實中的矛盾和衝突,對空洞虛偽做出批評,將各種角色與社會現實融為一體。他的戲劇從不試圖誇張或抹殺屬於個人的情感,而是試圖啟發並使之產生出新的同情與洞見。

有人試圖討論「莎士比亞是否過時」,但綜觀其生涯 39 部劇作,從常民生活中獲取靈感,故事中的愛情、人性、責任與社會衝突,皆能讓觀眾與讀者尋得共鳴,縱然情節與人物設定與今日相去甚遠,但這種距離卻似乎不曾阻礙我們對於莎士比亞劇作的理解。

《第十二夜》中跨越階級與身份障礙,不計門第與金錢,真心相愛者終能得到大家的祝福與豔羨;《馬克白》對脆弱人性的思考和社會中人類精神狀態的擔憂,反映了現今難解的都市焦慮;《裘利斯·凱撒》論及羅馬時期的政治正義和個人責任的衝突;《威尼斯商人》中的種族宗教紛爭與女性主義;《暴風雨》中對自由的追求與善惡報應觀點……莎翁的戲劇之所以歷久彌新,正是這些劇中的事件由人類最原始的情感與矛盾而生,它們從未消失,而是持續發生在各個時代、各個地方,甚至正發生在你我身上。好比《哈姆雷特》這般經典劇碼,至今仍在西區劇院以「當代科技背景」、「全女性班底」或是「全黑人主演」等結合不同議題的改編版本上演。

▲ 於 1623 年出版的《第一對開本》(First Folio),共收錄莎士比亞 36 部劇作
▲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於 2016 年首度製作全黑人主演的現代版《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的盛名更讓他的老家埃文河畔斯特拉福德一躍成為戲劇之鄉,也是著名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大本營,幾個世紀以來吸引了無數「莎迷」慕名前往。1769 年,著名劇院經理人大衛·蓋裡克為莎士比亞打造了全球第一場慶祝活動,為期三天的慶典彙聚了大型宴會與舞臺演出,讓莎士比亞的故鄉成為眾人焦點。而如此大規模的生日慶典則在 19 世紀後步入常規化,成為斯特拉福德小鎮年年吸引遊客的最大賣點。

▲ 位在莎士比亞故鄉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 © Sara Beaumont /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每年 4 月 23 日前後的週末,莎士比亞和其家人長眠的聖三一教堂會在上午敲響鐘聲,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學和戲劇界大家、當地社團、精心妝扮成各種角色的戲劇愛好者和學生,以莎士比亞的故居為起點,沿著城區主路,在樂隊和舞團帶領下,展開熱鬧的紀念遊行慶典,藉此表達對莎士比亞精神文化遺產最誠摯的讚美與思念。

▲ 2017 年斯特拉福德小鎮的莎士比亞生日遊行慶典 © Shakespeare’s Celebrations
▲ 2013 年斯特拉福德小鎮的莎士比亞生日遊行慶典 © Shakespeare’s Celebrations

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著名劇作和文學家本·瓊生曾說莎士比亞是「時代的靈魂」、「我們舞臺的奇蹟」,更盛讚其「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的世紀。」

400 多年過去,莎士比亞未有一刻消失於人們的視野,而是以愈發多元的形式繼續伴隨著人類在文化與藝術的旅途上前行,歷史的洪流中能擁有莎士比亞,是文化之幸,也是人類之幸。

撰文:Lily|編輯:Yi Wang